▷ 奇经八脉(二)经络循行及功能与病候(一)督脉

⌹ beat365官方 ⏱️ 2025-07-03 16:16:18 👤 admin 👁️‍🗨️ 7561 ❤️ 961
奇经八脉(二)经络循行及功能与病候(一)督脉

​​第一节 督脉经络与腧穴

督脉主干行于身后正中线。按十四经流注与足厥阴肝经衔接,交于任脉。督,本义为观察、审察,“督,察也”(《说文》)。引申为总督、统率、正中,指此脉统率全身阳气,主要分布于头身后正中。

一、督脉经络

1.督脉经脉

(1)经脉循行

1)主干: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长强,行于后背正中,上至项后风府,入属于脑,上行至巅顶,循前额,至鼻柱,经素髎、水沟,会手足阳明,至兑端,入龈交。

2)分支:从小腹直上(同任脉),穿过肚脐中央,向上通过心脏,入于喉咙,上至下颌部环绕唇口,向上联络两目之下的中央(承泣)(图15-1)。

【参考文献】

足厥阴......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1];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

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灵枢·营气》

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灵枢·本输》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2],女子入系廷孔[3]--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纂间[4],绕簒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5]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6]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纂,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人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7]中央。(《素问·骨空论》)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8],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难经·二十八难》)

【注释】

[1]畜门:指鼻后孔。张景岳注:“喉屋上通鼻之窍门也”,又作“蓄门”(《类经》)。

[2]骨中央:指骨盆之中央。内生殖器(胞中)之所在。

[3]廷孔:指阴户。溺孔,指尿道口。

[4]纂间、纂后:纂,指肛门;纂间,指肛门前的会阴部;纂后,指肛门后的长强部,

与足少阴经会合。

[5]巨阳中络:指足太阳经的“从腰中,下挟脊,贯臀”的一支。

[6]侠:与“挟”通。此支与足太阳经相重合,起于目而络于肾。

[7]两目之下:指承泣穴,为任脉与足阳明经会穴。此支与任脉重合而上于目。

[8]下极之俞:指脊柱下端的长强穴。

【语译】

足厥阴肝经......上行沿着喉咙进入喉头鼻咽部,到达鼻后孔;另一支上至额部

(神庭),沿头顶正中(百会),下向后顶中(风府),沿着脊柱(大椎)进入骶部(长强),这就是督脉。(红字部分亦是交会穴)

颈中央的脉是督脉,其穴名风府。

督脉起源于小腹部骨盆的中央(胞中),在女子,入内联系阴部的“廷孔”--当尿道口外端。由此分出络脉,分布于外阴部,会合于会阴,绕向肛门之后,其分支别行绕臀部到足少阴,与足太阳经的分支相合。足少阴经从股内后缘上行,贯通脊柱而连属肾脏。督脉又与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睛明),上行至额,交会于巅顶(百会),入络于脑;又退出下项,循行肩胛内侧,挟脊柱(风门),抵达腰中,入循脊里,络于肾脏(肾俞)。在男子,则沿阴茎下至肛门,与女子相仿。督脉另一支从小腹直上(同任脉),穿过肚脐中央,向上通过心脏,入于喉咙,上至下颌部环绕唇口,向上联络两目之下的中央(承泣)。

督脉,起始于躯干最下部的长强穴,并行脊柱里面,上行到风府穴,进入脑部(上至巅顶,沿额下行到鼻柱)。

【交会穴】

会阴(会任脉、冲脉),会阳(会足太阳),风门(会足太阳)。此外,手太阳小肠经之腧穴后溪通于督脉。

(2)功能与病候

1)功能:督脉的功能主要可概括为“总督诸阳”。督脉上大椎穴是各阳经相交会的穴位:带脉出于第二腰椎;阳维脉交会于风府、哑门。所以督脉的脉气与各阳经都有联系,故督脉又称为“阳脉之海”,或称为“阳脉之都纲”。

另一方面,因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两旁并行膀胱经,向上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而膀胱经上分布脏腑的背俞穴,所以人的神志活动与脏腑功能均与督脉有关。

2)病候: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海论》)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素问·骨空论》)

督之为病,脊强而厥。(《难经·二十九难》) 腰背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病,小人风痫。(《脉经》)

据以上记载及督脉的功能,督脉的病候,主要表现为腰脊、头脑和神志病。

如腰脊强痛、俯仰不利、项强;头痛、头重、脑转、耳鸣、眩晕、眼花、懈怠、嗜睡;癫狂痫等。

2.督脉络脉

(1)络脉循行: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灵枢·经脉》) (图15-2)

【语译】

督脉的络脉,名长强。从尾骨长强穴处别出,并行于脊旁筋肉上行至项部,散布于头上,从肩胛两旁别走向足太阳膀胱经,深入贯穿脊旁肌肉之内。

(2)络脉病候:其络脉病,“实则脊强,虚则头重.....取之所别也。(《灵枢·经脉》)

【语译】

络脉病变,实证,见脊背强直;虚证,见头部沉重.....取络穴治疗。

二、督脉腧穴

本经首穴为长强,末穴为龈交,本经单行,共29穴,2穴分布于尾骶部,11穴分布于腰背部,3穴位于项部,8穴位于头部,5穴位于面部。印堂由原来经外奇穴归入督脉。(图15-3)

1.长强, Changqiang(GV1) 络穴,督脉、足少阳经、足少阴经交会穴

【定位】在会阴区,尾骨下方,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图15-4)。

取法:胸膝位或侧卧取之。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浅层主要布有尾神经的后支。深层有阴部神经的分支,肛神经,阴部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肛动、静脉。

【主治】①腰痛,尾骶骨痛。②痔疮,脱肛,便秘,泄泻,便血,痢疾。③癫狂痫,瘈疭。

【操作】斜刺,紧靠尾骨前面与骶骨平行刺入0.8~1.0寸;不宜直刺,以免伤及直肠。

知识链接

1.配伍 配承山,主治痔疾,便结。

2.文献摘要 ①九般痔瘘最伤人,必刺承山效若神,更有长强一穴是,呻吟大痛穴为真(《玉龙歌》)。②长强穴对肠蠕动有调整作用:对家兔的长强穴进行针刺,对原来结肠紧张度低下者大多可使之亢进;而当结肠紧张度增高者可使之减弱。③取长强、会阴穴,对隐性骶椎裂引起排尿困难者,有一定疗效。④动物实验提示,给狗以轻度的氟烷麻醉,针刺长强穴,捻针时可明显增加心排出量和心搏出量,降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减少外周阻力。⑤长强为督脉络穴,别走任脉,又为足少阴和督脉的交会穴,“任主胞胎”“肾司二便”,故长强可治二便失禁、阳痿、闭经。督脉入络脑,其支脉和心相连,“脑为元神之府”“心主神志”,故长强可用于治疗癫病。

案例分析

刘某,男,10个月。1977年7月21 日就诊。患儿腹泻2天,每天泻5-6次之多,呈蛋花样稀便,有时夹白色乳块,阵阵哭闹,食欲减退,体温正常。经用乳酶生等药治疗效不显。令其家长露出患儿长强穴处,用30号0.5寸毫针,于长强穴周围或长强与肛门之间轻轻散刺5~6秒钟,治疗1次,第2天腹泻次数明显减少为2次,再针1次以巩固疗效。

按语:本法对单纯性消化不良效佳,而对中毒性痢疾则应配合现代医学的抢救措施。长强是督脉的起始穴,具有通畅督脉阳气,消散肛门部郁热和约束肛门的作用,故对无论虚实所致婴儿腹泻均宜。(吕景山,何树槐,耿恩广.单穴治病选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2.腰俞Yaoshu(GV2)

【定位】在骶区,正对骶管裂孔,后正中线上(图15-4)。注:臀裂正上方的小凹陷即骶管裂孔。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骶尾背侧韧带一→骶管。浅层主要布有第五骶神经的后支。深层有尾丛。

[主治】①腰脊强痛,下肢痿痹。②便秘,痔疮,脱肛,泄泻,痢疾,便血。③月经不调,经闭。癫痫。

【操作】向上斜刺0.5~1.0寸。

3.腰阳关* Yaoyangguang( GV3)

【定位】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图15-4)

取法:两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下方凹陷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四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从,第四腰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四腰动、静脉的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①腰骶疼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③遗精,阳痿。

【操作】直刺0.5~1.0寸。

知识链接

1.配伍 ①配腰夹脊、秩边、承山、飞扬治腰腿痛。②配膀胱俞、三阴交治遗尿、尿频。

2.文献摘要 ①治膝外不可屈伸,风痹不仁,筋挛不行(《针灸聚英》)。②指压腰阳关穴对于治疗腰部怕冷症非常显效。此外,此穴可配合督脉腧穴来主治神志病、热病及腰骶、背、头、颈部疾病和相应的内脏疾病。

4.命门*Mingmen(GV4)

【定位】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图15-4)。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二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二腰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二腰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①腰脊强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经闭,不孕。

③遗精,阳痿,精冷不育,小便频数。④小腹冷痛,泄泻。(核对至此

【操作】直刺0.5~1.0寸;多用灸法。

知识链接

1.配伍 ①配十七椎、三阴交治痛经。②配肾俞、三阴交治腰痛。③配肾俞、太溪治遗精、早泄、腰脊酸楚、足膝无力、遗尿、癃闭、水肿、头昏耳鸣等症。

2.文献摘要 ①治一切虚损腰痛,脊强不能屈伸,久痔远血,男子遗精白浊,女子赤白带下(《循经考穴编》)。②命门穴不仅是人体的长寿大穴,也是益肾壮阳的要穴。经常擦命门穴可强肾固本,温肾壮阳,强腰膝固肾气,延缓人体衰老。③命门穴对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有实验证明,艾灸家兔“命门”穴能显著提高正常家兔红细胞C3b受体酵母菌花环率和红细胞免疫复合花环率。表明艾灸“命门”穴确有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④动物实验证明,艾炷灸“命门”“大椎”,可增强机体抵抗力,使动物对二硝基酚致死性发热的耐受提高,发热减轻,存活率提高,同时可见巨噬细胞吞噬活动明显增强。对于羟基脲造成的动物“阳虚”状态,艾灸“命门”可提高其肝脾DNA中锌含量,降低酮的含量。

5.悬枢Xuanshu(GV5)

【定位】在脊柱区,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图15-4)。

注:先定第12胸椎棘突,往下1个棘突即第1腰椎。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一腰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①腰脊强痛。②腹胀,腹痛,泄泻。

【操作】直刺0.5~1.0寸。

6.脊中Jizhong(GV6)

【定位】 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图15-4)。

注:先定第12胸椎棘突,往上1个棘突即第11胸椎。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从,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十一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①腰脊强痛。②泄泻,脱肛,痔疮,便血;黄疸,小儿疳疾。③癫痫。

【操作】向上斜刺0.5~1.0寸。

7.中枢Zhongshu(GV7)

【定位】在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图15-4)。

注:先定第12胸椎棘突,往上2个棘突即第10胸椎。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从、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十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①腰背疼痛。②黄疸;呕吐,腹满,胃痛,食欲不振。

【操作】向上斜刺0.5~1.0寸。

8.筋缩JinsuO(GV8)

【定位】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图15-4)。

注:从至阳向下2个棘突,其下方凹陷中。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九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九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九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①脊强,背痛。②胃痛,黄疸。③抽搐,癫狂痫。

【操78 7作】向上斜刺0.5~1.0寸。

9.至阳*Zhiyang(GV9)

【定位】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图15-4)。

取法:两肩胛下角连线的中点处。

【解部】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七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七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①脊背强痛。②胸痹,咳嗽,气喘。③胃痛,黄疸,身热。

【操作】向上斜刺0.5~1.0寸。

知识链接

1.配伍 ①配阳陵泉、日月,有疏肝利胆,清热止痛的作用,主治胁肋痛,黄疸,呕吐。②配内关、神门治心悸、心痛。

2.文献摘要 ①治黄疸湿热遍身发黄(《循经考穴编》)。②至阳亦治黄疸病,先补后泻效分明(《玉龙歌》)。

10.灵台Lingtai(GV10)

【定位】在脊柱区,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图15-4)。

注:从至阳向上1个棘突,其上方凹陷中。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六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六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①脊痛,项强。②咳嗽,气喘;胃痛。③疔疮。

【操作】 向上斜刺0.5~1.0寸。

11.神道Shendao(GV11)

【定位】在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图15-4)。

注:从至阳向上2个棘突,其上方凹陷中。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五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五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①脊背强痛。②心痛,心悸,怔忡,失眠,健忘。③咳嗽,气喘。④癫痫。【操作】向上斜刺0.5~1.0寸。

12.身柱Shenzhu( GV12)

【定位】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图15-4)。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三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三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①脊背强痛。②身热头痛,咳嗽,气喘。③癫狂痫。

【操作】向上斜刺0.5~1.0寸。

13.陶道Taodao(GV13)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

【定位】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图15-4)。

注:从第7颈椎向下1个棘突,在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一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一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①脊痛项强。②热病,骨蒸潮热,疟疾。③咳嗽,气喘。④癫狂痫。

【操作】向上斜刺0.5~1.0寸。

14.大椎*Dazhui(GV14)督脉、手三阳经、足三阳经交会穴

【定位】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图15-4)。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棘突间皮下静脉丛。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八颈神经后支的分支。

【主治】①项强,脊痛。②感冒,咳嗽,气喘,风疹,痤疮。③骨蒸盗汗,疟疾,热

病。④癫狂痫,小儿惊风。

【操作】向上斜刺0.5~1.0寸。

知识链接

1.配伍 ①配风池、列缺治风寒感冒。②配间使、后溪治疟疾。

2.文献摘要 ①三阳、督脉之会(《针灸甲乙经》)。②治颈瘿,灸百壮,及大椎两边相去各一寸半少垂下,各三十壮(《类经图翼》)。③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用七星针叩刺大椎穴,有高血压病史者配合灸关元,精神萎靡多眠者配合百会叩刺至微出血。④治疗脑部及上肢疾患:以不同的角度针刺大椎穴,控制针感,使气至病所,可治疗不同的疾病。如以60度角从椎间隙正中进针,针尖稍向下压进1.5寸,使针感沿督脉向腰部传导,治疗脊强,角弓反张,腰背酸痛,腰腿痛;以70度角进针,针尖向患侧上肢压进1寸许,使针感达患处,适当配穴,可治疗肩周病变、肢麻、网球肘,以及上治疗颈椎病,头痛,头晕等脑部疾患。⑤刺血拔罐治疗痤疮:以三棱针快速点刺,拔玻璃火罐1个。⑥艾灸对肿瘤的抑制作用:用麦粒灸小鼠“大椎穴”,发现对小鼠实体瘤和腹水癌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延长该小鼠的存活时间,并使肿瘤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整体防卫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核对至此)

案例分析

王某,女,29岁。1984年8月15日初诊。头痛流清涕2天,余无不适,平素易感冒。查舌淡无苔,脉滑。取大椎用梅花针点刺大椎穴后用闪火法拔罐,留罐15~20分钟。起罐后用新洁尔灭棉球或干棉球擦净血迹。然后加艾条温和灸5~10分钟。1次而愈。

按: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大椎位于督脉由背入项之处,又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交会穴,有“诸阳之会”称谓,故大椎穴的功用集中表现在通阳解表、退热祛邪和振奋人身阳气两方面。前者之功可治疗外感发热恶寒、头痛等,后者可治阳虚畏寒等症。疟疾是由疟邪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所致,用大椎既可助少阳之枢,又可启太阳之开,和解少阳祛邪外出治疗疟疾。多发性疖肿、麦粒肿、痤疮等多由热郁血壅所致,用大椎可泄热活血治之。督脉上循头项,太阳经行于头项,大椎穴可通调诸阳经脉,又位于项部,故可治头项痛。督脉入于脑,其分支联络于心,大椎邻近脑,故可治失眠、头晕等症。(吕景山,何树槐,耿恩广.单穴治病选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15.哑门: Yamen(GV15) 督脉、阳维脉交会穴

【定位】在颈后区,第2颈椎棘突上际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图15-5.)

注1:先定风府,再于风府下0.5寸取本穴。

注2: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斜方肌之间→颈韧带(左、右头夹肌→左、右头半棘肌之间)。浅层有第三枕神经和皮下静脉。深层有第二、第三颈神经后支的分支,椎外(后)静脉从和枕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①头痛,项强。②暴喑,舌缓不语。③中风,癫狂痫。

【操作】正坐位,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0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

知识链接

1.配伍 ①配百会、水沟、丰隆、后溪治癫狂、癫痫。②配水沟、廉泉治舌强不语、暴喑、咽喉炎。

2.文献摘要 ①治项强,舌缓,喑不能言(《针灸甲乙经》)。②治中风尸厥,暴死不省人事(《类经图翼》)。③针刺哑门、肾俞穴,对脑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有一定影响,经针刺后,全血黏度下降,全血还原黏度下降。④以哑门为主穴治疗假性延髓性麻痹疗效优于维生素类药物。

16.风府* Fengfu(GV16)督脉、阳维脉交会穴

【定位】在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图15-5)。

注:正坐,头稍仰,使项部斜方肌松弛,从项后发际正中上推至枕骨而止即是本穴。

取法: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斜方肌腱之间→颈韧带(左、右头半棘肌之间)→左、右头后大、小直肌之间。浅层布有枕大神经和第三枕神经的分支及枕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枕下神经的分支。

【主治】①头痛,眩晕,颈项强痛。②咽喉肿痛,目痛,鼻衄。③中风,癫狂痫。

【操作】正坐位,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0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

知识链接

1.配伍 配风池、风门、列缺、合谷、复溜治风寒感冒。

2.文献摘要 ①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行针指要赋》)。②瘖不能言:风府、承浆(《针灸资生经》)。③针刺风府对凝血机制有影响:针刺风府、哑门有促进血浆纤溶系统活性增强、使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的作用,有利于脑出血部位血块的溶解、吸收。④实验证明对垂体性高血压,风府穴有降压作用。

17.脑户 Naohu(GV17)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

【定位】在头部,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中(图15-5)。

注:后正中线与枕外隆凸的上缘交点处的凹陷中。横平玉枕。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枕额肌枕腹之间→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枕大神经的分支和枕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①头痛,项强。②眩晕,癫痫。

【操作】平刺0.5~0.8寸。

18.强间Qidngjian(GV18)

【定位】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图15-5)。

注:脑户(GV17)直上1.5寸凹陷中。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枕大神经及左、右枕动脉与左、右枕静脉的吻合网。

【主治】①头痛,目眩,项强。②癫狂痫。【操作】平刺0.5~0.8寸。

19.后顶 Houding(GV19)

【定位】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图15-5)。

注:百会向后1.5寸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

膜下疏松组织。布有枕大神经及枕动、静脉和颞浅动、静脉的吻合网。

【主治】①头痛,眩晕,项强。②癫狂痫。

【操作】平刺0.5~0.8寸。

20.百会* Baihui(GV20) 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

【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图

15-6)。

注1:在前、后发际正中连线的中点向前1寸凹陷中。

注2:折耳,两耳尖向上连线的中点。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枕大神经,额神经的分支和左、右颞浅动脉与左、右颞浅静脉及枕动、静脉吻合网。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失眠,健忘,痴呆。③脱肛,阴挺,久泻。④中风;癫狂痫。

【操作】平刺0.5~0.8寸;升阳举陷多用灸法。

知识链接

1.配伍 ①配百会、长强、大肠俞治小儿脱肛。②配百会、内关、水沟治休克。

2.文献摘要 ①督脉、足太阳之会(《针灸甲乙经》)。②百会穴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③针刺百会可使大部分癫痫大发作的脑电图趋于规则化。④百会穴有退热作用,如给家兔注射牛奶后,针刺百会对开始发热者有抑制效应,对发热已达高峰者有迅速降温作用。⑤针刺百会有明显改善细胞结聚和血液黏度的作用。⑥针刺百会对新生儿窒息有较好疗效。用电针救治呼吸衰竭患者也有一定疗效。

案例分析

孙某,男,65岁。1976年2月20日初诊。眩晕5年,蹲下起来眼前发黑走路易跌倒。伴右半身沉笨。查面潮红,舌赤黯,尖边红,苔白腻,脉弦数(左脉兼沉细),血压220/110mmHg。辨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取百会。操作:用28号2寸长毫针,垂直刺入,捻转得气,卧向前顶穴,捻动30~300下,留针15~20分钟,中间行针1~2次。当时眩晕消失。复诊,眩晕减轻。仍针百会,共16次,血压180/100mmHg,眩晕已基本控制,头清眼明,诸症消失。

按:百会穴为督脉穴,居巅顶正中,为三阳五会之所,即足太阳经、手少阳经、足少阳经,督脉、足厥阴经俱会于此。故百会的治疗作用与这五经有关。厥阴、少阳内属肝胆,肝胆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主风主动(内风),太阳主开,为一身之外藩,多与外有关。据此,百会有祛风息风的作用,为治风要穴,可用于风病的治疗。如外风引起的头痛头晕等,内风引起的眩晕、癫狂痫证,均取百会治之。(吕景山,何树槐,耿恩广.单穴治病选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21.前顶Qianding(GV21)

【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图15-6)。

注:百会与囟会连线的中点。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额神经左、右颞浅动、静脉和额动、静脉的吻合网。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鼻渊,目赤肿痛。③中风,癫痫。

【操作】平刺0.5~0.8寸。

22.囟会Xinhui(DU22)

【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图15-6)。

【解部】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额神经及左、右颞浅动、静脉和额动、静脉的吻合网。

【主治】①头痛,眩晕,鼻渊。②癫痫。

【操作】平刺0.5~0.8寸;小儿囟门未闭者禁针。

23.上星*Shangxing(GV23)

【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图15-6)。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额神经的分支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①头痛,眩晕,目痛。②鼻渊,鼻衄。③热病,疟疾。癫狂。

【操作】平刺0.5~0.8寸。

知识链接

1.配伍 ①配合谷、足三里治鼻渊、眩晕。②配百会治失眠。

2.文献摘要 ①头风:上星、神庭(《玉龙赋》)。②鼻塞不闻香臭:上星、百会、囟会、承光(《针灸资生经》)。

24.神庭 Shenting(GV24)督脉、足太阳经、足阳明经交会穴

【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图15-6)。

注:发际不明或变异者,从眉心直上3.5寸处取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①头痛,目眩,目赤,目翳。②鼻渊,鼻衄。③失眠,惊悸,癫狂痫。

【操作】平刺0.5~0.8寸。

25.素髎* Suliao(GV25)

【定位】在面部,鼻尖的正中央(图15-6)。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鼻中隔软骨和鼻外侧软骨。布有筛前神经鼻外支及面动、静脉的鼻背支。

【主治】①鼻渊,鼻衄,酒糟鼻。②昏迷,惊厥,窒息。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知识链接

1.配伍 ①配迎香、合谷治酒糟鼻。②配内关、足三里治休克。

2.文献摘要 ①治鼻中鼻肉不消,多涕,生疮、鼻窒,喘息不利,鼻窝噼,鼽衄(《针灸大成》)。②针刺素髎对胃蠕动的影响:在纤维胃镜中发现,针刺素髎穴可见胃蠕动减慢,幽门开放,随着捻针,幽门开放时间延长,病人频繁恶心、呕吐及烦躁不安现象消失,从而能顺利完成胃镜检查。③针刺素髎对新生儿室息有较好疗效。电针对呼吸衰竭也有较好疗效,对呼吸频率节律各种异常呼吸有改善。④对休克的治疗有良好作用,筛选升压较强的穴位,素聚是其中之一。⑤对血糖水平的调整作用:针刺休克病人的素髎穴后20分钟可使血糖升高42%。而对糖尿病患者则针刺有降低血糖水平的作用。

26.水沟* Shuigou(GV26)督脉、手阳明经、足阳明经之交会穴

【定位】在面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图15-6)。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和上唇动、静脉。

【主治】①昏迷,晕厥,中风,急慢惊风,癫狂痫。②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③消渴,水肿,黄疸。④闪挫腰痛,脊背强痛。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指甲掐按。一般不灸。

知识链接

1.配伍 ①配内关为治中风醒脑开窍法之主穴。②配委中(泻法)治急性腰扭伤。③配印堂治小儿惊风。

2.文献摘要 ①风水面肿,针此一穴,出水尽即顿愈(《铜人腧穴针灸图经》)。②此穴为鬼市,治百邪癫狂,此当在第一次下针,凡水沟恶,先掐鼻下是也。鬼击卒死者,须即灸之(《类经图翼》)。③针刺水沟穴对呼吸功能具有特异性的调整作用。④水沟对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具有明显的抗休克作用。⑤针刺水沟穴对颈总动脉血流量增加具有相对特异性。⑥电针实验性脑梗死犬的水沟、合谷穴,能使脑梗死过程中的脑血管阻力降低,同时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循环、增加血氧和葡萄糖的供给,脑动、静脉氧分压差减小,脑血氧利用率显著降低,从而对脑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7.兑端Duiduan(GV27)

【定位】在面部,上唇结节的中点(图15-6)。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和上唇动、静脉。

【主治】①口㖞,齿龈肿痛,鼻塞,鼻衄。②消渴。③昏迷,晕厥,癫狂。

【操作】向上斜刺0.2~0.3寸;不灸。

28.龈交Yinjiao(GV28)

【定位】在上唇内,上唇系带与上牙龈的交点(图15-7)。

注:正坐仰头,提起上唇,于上唇系带与牙龈的移行处取穴。

【解剖】上唇系带与牙龈之移行处→口轮匝肌深面与上颌骨牙槽弓之间。布有上颌神经的上唇支以及眶下神经与面神经分支交叉形成的眶下丛和上唇动、静脉。

【主治】①鼻渊,鼻衄,齿龈肿痛。②急性腰痛,项强。③痔疮。④癫狂痫。

【操作】 向上斜刺0.2~0.3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29.印堂 Yintang( GV29)

【定位】在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图15-6)。

注:左右攒竹(BL2)连线的中点。

说明:新国标印堂由原经外奇穴归入督脉,为了不影响原国际代码顺序,故新国标

放置于本经最后一穴。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降眉间肌。布有额神经的分支滑车上神经,眼动脉的分支额动脉及伴行的静脉。

(主治】①鼻渊,鼻衄,目痛,眉棱骨痛。②头痛,眩晕,失眠,小儿惊风。

【操作】平刺0.5~0.8寸;可灸。

腧穴命名与作用

1.长强 本穴为督脉络穴,督脉夹脊而行,脊柱形长且强硬;又督脉为诸阳之长,其气强盛,故名。作用宁神镇痉,通便消痔。

2.腰俞 穴居腰尻(kāo)之解,当骶管裂孔处,故名。作用壮腰补肾,调经通络。

3.腰阳关 关,关隘;背属阳,穴属督脉,督为阳脉之海,本穴为阳气通行之关,故名。作用补益阳气,强壮腰肾。

4.命门 命,生命;门,门户;意指生命之门。穴在两肾俞之间,肾间动气为元气之根本,生命之门户,故名。作用壮阳益肾,舒筋活络。

5.悬枢 悬,悬挂;枢,枢纽。穴在两三焦俞之间,三焦为气机之枢纽,本穴系三焦枢纽之处,故名。作用温补脾肾,强壮腰脊。

6.脊中 穴在第十一椎下间,当脊柱二十一节的中点,故名。作用健脾利湿,益肾强脊。

7.中枢 穴在第十椎节下间,近于脊柱之中部,为躯体运动之枢纽,故名。作用健脾利湿,益肾强脊。

8.筋缩 穴在第九胸椎棘突下,两肝俞穴之间。肝主筋,本穴可治筋脉挛缩诸病,故名。作用止痉息风,舒筋活络。

9.至阳 至,极也。背为阳;“七”为阳数,穴居上七椎,为阳中之至阳。又第六、七胸椎棘突系脊柱胸曲部隆起的最突出点,故名。作用利胆退黄,宽胸理气。

10.灵台 灵台,为古时君主宣德布政之地,此指心。穴近心脏,与心相关,故名。作用宣肺止咳,清热解毒。

11.神道 神,神气。道,通道。穴位第五椎下间,两心俞之间,内应心。心藏神,穴为心气之通道,主治神志病变,故名。作用养心安神,息风通络。

12.身柱 身,身体。柱,支柱。穴当两肩胛冈之间,为背部负重支撑处,故名。作用祛风退热,宁心镇痉。

13.陶道 陶,指陶灶(窑);道,通道。穴属督脉,位居背上第一胸椎下,阳气上行于此犹如陶灶火气所出之通道,故名。作用宣肺解表,镇惊安神。

14.大椎 脊椎骨中以第七颈椎棘突隆起最高,所以称之为“大椎”,穴当其处故名。作用解表清热,截疟止病。

15.哑门 哑,不能言语;门,门户。督脉由此入系舌本,与发音器官相关,主治“哑不能言”,故名。作用开喑通窍,清心宁志。

16.风府 风,指风邪;府,集聚处。穴当人体上部,为风邪易侵之处,本穴主治一切风疾,故名。作用疏散风邪,开窍通关。

17.脑户 穴近枕骨大孔,为脑的门户。内应脑髓,本穴能主治与脑相关疾患,故名。作用醒神清脑,息风开窍。

18.强间 强,坚硬;间,中间。枕骨甚坚,穴当其中,故名。作用散风通络,宁心安神。

19.后顶 穴在头顶,当百会穴之后,故名。作用散风通络,宁心安神。

20.百会 头为诸阳之会,穴在头顶,为手足三阳、督脉、足厥阴交会之处,百病皆治,故名。作用苏厥开窍,升阳固脱。

21.前顶 穴在头顶部,当百会穴之前,与后顶相对应,故名。作用平肝潜阳,清热息风。

22.囟会 囟,颅囟。会,会合。穴当前囟(额囟)所在处。作用平肝息风,醒神镇惊。

23.上星 “星者人之七窍”(《灵枢·九针论》),穴居面部七窍之上方,故名。作用息风清热,宁神通鼻。

24.神庭 庭,府前广场。脑为元神之府,额又称天庭,穴居其上,故名。作用息风止痉,通窍安神。

25.素髎 “素”为白色;髎,指骨隙。肺开窍于鼻,属金而应白色。穴居面部正中鼻端,故名。作用宣通鼻窍,苏厥救逆。

26.水沟 鼻下凹陷似水沟,穴在其中,故名。水沟似人形,穴居其中,故又称“人中”。作用开窍启闭,清热息风。

27.兑端 “兑”通“锐”,穴当上唇尖端,故名。作用清泻胃热,定惊止痛。

28.龈交 穴位于唇内上齿龈与唇系带连接处,又为任、督两脉之会,故名。作用清热止痛,活络通窍。

29.印堂 古代指额部两眉头之间为“阙”,星相家称印堂,因穴位于此处,故名。​​​​​​​

◈ 相关文章

一篇文章带你看完pgp必玩游戏
⌹ 365bet正网

▷ 一篇文章带你看完pgp必玩游戏

⏱️ 06-28 👁️‍🗨️ 7520
赍的解释
⌹ 365提款失败怎么办方案

▷ 赍的解释

⏱️ 06-28 👁️‍🗨️ 5825
➤ 修复 Macbook Pro 黑色启动屏幕
⌹ 365提款失败怎么办方案

▷ ➤ 修复 Macbook Pro 黑色启动屏幕

⏱️ 07-03 👁️‍🗨️ 5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