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秘“琉璃宝塔”历史盛景,博垣讲堂第四期在南京城墙博物馆开讲

林凡博士讲解大报恩寺塔的视觉接受史
7月21日下午,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主办、中国城墙研究院、南京城墙研究会等协办的博垣讲堂第4期讲座《琉璃塔/瓷塔:明清时期大报恩寺塔的视觉接受史》在南京城墙博物馆举行,讲座特邀荷兰莱顿大学亚洲区域研究学院林凡博士担任讲解嘉宾,讲座现场探讨气氛活跃。
据介绍,此次讲座主要围绕《文谟武烈——永乐的世界遗产》年度特展所展出的大报恩寺塔、南京城墙等相关内容展开。该展览以明永乐时期精品文物为核心,共展出46件(套)来自全国20家博物馆和世界遗产文保单位精选的文物,聚焦世界文化遗产,在这个暑假掀起了一波观展热潮。
探秘大报恩寺塔的前世今生
大报恩寺塔,明朝官方记载称其为“第一塔”,其所在大报恩寺是明代南京最为显赫的皇家寺院。始建于永乐十年,塔高达78.2米,分为九层。根据史书记载,此塔所建琉璃瓦、琉璃构件及白瓷砖,均为一式三份,因此又被称作“琉璃塔”。明代文人张岱评价琉璃塔:“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则报恩塔是也。”
资料图
围绕大报恩寺塔的“报恩”传说猜测颇多。最为广泛流传的“报恩”传说是明成祖朱棣为报答明太祖和其生母的养育之恩,采用皇家规格历时20年所建造。在讲座中,林凡博士通过史书的展示和讲解,向听众们介绍了“报恩”的其他含义,如国王因女儿血缘传递重获新生的故事、千手观音向百姓断臂施法报恩的传说等,引发现场观众们的兴趣,有观众提问“宝塔镇河妖”的塔与“报恩”的塔有何区别,林凡博士都一一解答,指出大报恩寺塔同时具有镇守和报恩两种意蕴。
围绕大报恩寺塔现场讨论热烈
乘风破浪“文化出海”的大报恩寺塔
欧洲画稿上的大报恩寺塔(资料图)
借助影像和史料,讲座还重点展示了大报恩寺塔视觉形象的色彩变迁、“出海”后的形象等内容。15世纪,荷兰外交家、旅行家约翰·纽霍夫来华进行贸易往来之时,以欧洲风景画的标准,画下了他眼中的大报恩寺塔,并将手稿带回了欧洲,这成为了大报恩寺塔“文化出海”的早期证据。林凡博士讲述道:“有趣的是,在明清之际,建塔之时大多是讲究单数,大报恩寺塔即为9层,但是出现在欧洲人的画稿上就变为了10层,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这个细节上体现了出来。”
她还提到,在大报恩寺塔的视觉形象流传到欧洲若干年后,欧洲曾出现过使用青花瓷塔“插花”的风潮,欧洲人将当时价格昂贵的郁金香与青花瓷塔进行组合,形成了有趣的搭配。“可见大报恩寺塔的形象在欧洲出现了一些本土化的变迁。”
林凡博士介绍道,大报恩寺塔形象在西方的传播,也间接地影响了欧洲很多寺院建筑的形成,如模仿大报恩寺塔所建的“邱园宝塔”。同时,在这一时期,有关大报恩寺塔的画作中越来越突出塔的“地标性”,塔逐渐成为了中国建筑在西方人眼中的代表。
展览让观众感受到明代永乐时期建筑的风姿
在《文谟武烈——永乐的世界遗产》中,特别设置了一个琉璃炫彩迷宫的展厅场景,引来了众多参展观众的打卡。关于大报恩寺塔的真实象形,展厅的镜面墙上有一副清嘉庆七年刊刻的《江南大报恩寺塔全图》,这大概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接近大报恩寺塔原状的图像。展厅中间搭建了迷幻炫彩的亚克力迷宫,而这些亚克力上的图像就是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们所复原的大报恩寺塔图像。展厅最亮眼的数字展陈则是大报恩寺的神兽动物园,这是用数字技术复原的大报恩寺塔拱门。
对此,林凡博士在采访中表示:“在本次大报恩寺专题展厅里,各色光影呈现出大报恩寺塔美景、明城门以及大报恩寺城墙遗留的瓷砖,这些以前技术无法实现,这次真正让大众们亲眼目睹到明代永乐时期建筑的风姿,确实很有意义。”
讲座结尾,林凡博士总结了大报恩寺塔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担的重要使命。在明朝永乐时期,大报恩寺塔威严矗立,守护着全城百姓,是皇帝政治权威的一种体现,也是繁荣开放盛世的象征。在其后的数百年间,大报恩寺塔成为了佛教重要的宗教建筑和寺产,在众多文人游记中,它又是城市坐标和城市奇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一项伟大文化工程的延续。”林凡博士如是说道。
另外记者了解到,此次讲座作为市文旅局主办的“南京文旅讲堂”下设的品牌文化讲堂“博垣讲堂”的系列讲座第四期,以大报恩寺塔的视觉形象历史变迁为主要内容,旨在弘扬南京城墙及大报恩寺塔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介绍大报恩寺塔历史,感悟永乐时期文化遗产魅力。
实习生 张婉婷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万博洋 仲敏 摄影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